“人口均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银发经济概论》新书发布会在沪成功举办

发布者: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时间:2021-06-22浏览次数:36


2021610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市人口学会、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协办的“人口均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银发经济概论》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成功举办。会议结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围绕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的自身发展规律、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主要讨论了低生育率、银发经济、人口流动、人口红利等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国宏教授出席了发布会。同时,本次会议得到了《学术月刊》《社会科学》等期刊,以及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人民网和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与了本次会议。

人口均衡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促进新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均有重要作用。最新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发展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伴随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老龄社会和应对方案的设计已势在必行。《银发经济概论》正是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胡苏云研究员认为,当前形势下老龄社会机遇与风险并存,需要前瞻性地设计与银发经济关联的产业生态体系。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教授提出,本书是国内较早将“银发经济”进行系统化研究的有益尝试,并表示作为银发经济核心内容的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有望成为“新经济产业”的内容,有利于在“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增进“人力资本”,应按市场规则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建江研究员对七普数据中公布的3.76亿流动人口进行了剖析认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农业转移流动人口市民化”不足以涵盖规模巨大、类型多样、流向多元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我国除了需要进一步关注“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市民化外,还应关注“由城市到乡村”和“由城市到城市”的流动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流动人口进行“居住地登记”并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根据城区、郊区、新区等分区落实差异化的落户政策等途径,逐步达到我国全体公民都能在经常居住地获得公平可及和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为基本内容的市民化待遇。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研究员,通过解读“七普”数据,分别关注了全国和上海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问题。在对比分析上海和全国其他主要省市人口发展的时间趋势、人口红利窗口后,丁金宏教授提出可以通过年龄刻度密集化,对不同年龄阶段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周海旺研究员从上海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人口生育相关住房、税收、养育津贴、托幼服务等配套福利政策建议,提出了加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等优化上海人口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应对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邓智团研究员作了“从七普人口流动变化看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报告,认为“城兴人、人兴业”是服务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时期的城市发展逻辑,场所品质或城市舒适性,成为吸引人口和集聚人才的关键因素。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庄渝霞副研究员针对当前“少子化”问题,结合国外家庭政策实施经验,探讨了提升女性生育意愿的支持体系和重点举措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杨传开副研究员针对“七普”数据中呈现的“就地就近城镇化”趋势,提出了建立“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城镇化体系的优化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上海市人口学会孙常敏会长对各报告进行了点评。左学金研究员提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淡化户籍概念,要尊重市场规律来管理人口和服务人口。孙常敏会长则表示,未来应更多关注和探讨银发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会最后,解放日报王珍女士、《学术月刊》沈敏女士、社会科学报段刚社长分别就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增强老龄社会应对方案落地性等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