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2021级 020202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
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提前或延长,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和参与研究课题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院学习时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最终完成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才类型培养两大目标。 (一)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学术科研精神,能够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经济学基础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人口学、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有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能够紧跟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动态,系统培养区域经济学学术思维,科学思考和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学等相关问题。毕业后能独立从事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研究、应用、教学和其他实际工作。 3、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解决现实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掌握扎实的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并能发表部分研究成果,毕业论文要达到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 4、学生必须能够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在听读说写方面达到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基本要求;将外语学习和运用同专业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工具书,能够比较流利地查阅、理解、翻译专业论文和著述;能够用外语进行初步的学术交流。 (二)在人才类型培养方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培养研究型人才 针对高校学院、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的科学研究需求,培养研究型人才,补充和丰富教学和科研力量。 2、培养管理型人才 为政府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管理型人才,从中观的区域尺度把握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运行管理规律,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型部门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3、培养专业型人才 为政府和市场决策咨询类机构提供专业的区域规划、产业规划、战略规划、旅游规划、城市与区域发展等科研咨询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胜任科研、咨询、管理等相应的专业工作。 |
二、研究方向和研究生导师 | |||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研究内容 | 导 师 |
1 | 区域与城乡发展 | 区域发展、城市发展、小城镇发展、乡村发展 | 朱建江 |
2 | 城市战略规划 | 国际城市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 屠启宇 |
3 | 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 | 区域经济、城市与区域规划、创新经济与创新空间 | 李健 |
4 | 乡村经济与乡村发展 | 乡村发展史、乡村经济、乡村改革与土地制度 | 薛艳杰 |
三、培养方案课程及学分 | |||
学位类别 | 学术学位 | 学制 | 3.0 |
最低总学分 | 35 | 公共学位课最低学分 | 8 |
公共选修课最低学分 |
| 学位专业课最低学分 | 24 |
学位选修课最低学分 | 3 | 补修课最低学分 |
|
必修/选修 | 课程性质 | 课程编号 | 中英文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年 | 开课学期 | 开课 研究所 | 主讲 教师 | 备注 |
必修 | 公共学位课 | 00020004 | 硕士公共外语I(师大教师)(Master's English I (by ECNU)) | 2.5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研究生院 | 外语学院 |
|
必修 | 公共学位课 | 00020005 | 硕士公共外语II(师大教师)(Master's English II (by ECNU)) | 2.5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研究生院 | 外语学院 |
|
必修 | 公共学位课 | 0002000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2.0 | 36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研究生院 | 吴原元 |
|
必修 | 公共学位课 | 00020007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s--Methodology) | 1.0 | 18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研究生院 | 闫方洁 |
|
必修 | 一级学科专业课 | 00025003 | 中级宏观经济学(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研究生院 | 研究生院 |
|
必修 | 一级学科专业课 | 00025004 | 中级微观经济学(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研究生院 | 研究生院 |
|
必修 | 一级学科专业课 | 00025005 | 中级计量经济学(Intermediate Econometric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研究生院 | 研究生院 |
|
必修 | 本专业学位课 | 22511003 | 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应用经济研究所 | 靖学青 |
|
必修 | 本专业学位课 | 21623001 | 城市战略规划理论与方法(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Urban Strategic Planning)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屠启宇 |
|
必修 | 本专业学位课 | 21623005 | 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李健 |
|
必修 | 本专业学位课 | 22521029 | 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经济所 | 王红霞 |
|
必修 | 本专业学位课 | 21623006 | 小城镇与乡村发展导论( Introduction to Small city and Rural Area Development)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朱建江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1621002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李娜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1623006 | 乡村地理学(Rural Geography)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薛艳杰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2511003 | 区域经济学专题讲座(Special Issues on Regional economic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应用经济研究所 | 王振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1622003 | 人口学概论(Introduction of Demography)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周海旺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1621006 | 空间人口分析理论与技术(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patial Population Analysi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杨传开、陈晨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2521012 | 统计学(Statistic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应用经济研究所 | 徐丽梅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0162005 | 城市发展学(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邓智团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1622001 | 城市化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ization)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 宗传宏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2522002 | 产业经济学(硕士)(Industrial Economy (Master)) | 3.0 | 54 | 2021-2022 | 第二学期 | 应用经济研究所 | 李伟 |
|
选修 | 本专业选修课 | 22521003 | 中国区域发展专题(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 3.0 | 54 | 2021-2022 | 第一学期 | 应用经济研究所 | 樊福卓 |
|
四、文献阅读目录 (主要经典著作、专业学术期刊等) | |||
书名 | 著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区域经济学导论 | 胡佛 | 商务印书馆 | 1990 |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 麦肯恩 | 格致出版社 | 2010 |
城市地理学 |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 |
区域经济学 | 吴殿廷 | 科学出版社 | 2003 |
区域经济学 | 孙久文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2017 |
区域经济学 | 郝寿义、安虎森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04 |
区域经济规划 | 孙久文 | 商务印书馆 | 2004 |
区域经济政策 | 张可云 | 商务印书馆 | 2005 |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 | 保罗.克鲁格曼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 |
演化经济地理学:生产区位与欧盟 | 米罗斯拉夫.N.约万诺维奇/安虎森译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12 |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 | 李小建、李国平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 |
现代区域经济学 | 魏后凯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2006 |
城市经济学 | 奥沙利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 |
区域发展导论 | 朱建江等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20 |
城市学概论 | 朱建江等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8 |
乡村振兴与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 | 朱建江等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18 |
乡村发展导论 | 朱建江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19 |
小城镇发展新论 | 朱建江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21 |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 藤田昌久、克鲁格曼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1 |
区域经济学通论 | 安虎森(主编)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04 |
区域经济学 | 丁四保、王荣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
世界巨(特)大城市发展 | 丁成日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5 |
城市发展的逻辑 | 斯托珀尔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0 |
城市经济的崛起与衰落 | 迈克尔.斯托博等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2018 |
创新的空间 | 王辑慈 | 科学出版社 | 2019 |
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 | 曾毅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1 |
人口学 | 田雪原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04 |
人口学概论 | 董银兰、周艳华、解鸿泉 | 科学出版社 | 2004 |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实例 | 顾朝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 |
城市规划原理 | 吴志强、李德华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0 |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 胡振宇、龙隆、曹钟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10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 崔功豪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 |
计量经济学 | 庞皓 | 科学出版社 | 2010 |
创新经济学:全球优势竞争 | 罗伯特·D·阿特金森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4 |
技术经济学 | 刘晓君 | 科学出版社 | 2017 |
发展经济学 | A.P.瑟尔沃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5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郝寿义 |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6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 多单位组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0-2018年多年报告 |
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 | 哈维·阿姆斯特朗等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7 |
Economics Geography |
| 期刊 |
|
Urban Studies |
| 期刊 |
|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
| 期刊 |
|
Regional Studies |
| 期刊 |
|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
| 期刊 |
|
Regional Policy |
| 期刊 |
|
经济研究 |
| 期刊 |
|
中国社会科学 |
| 期刊 |
|
管理世界 |
| 期刊 |
|
中国工业经济 |
| 期刊 |
|
学术月刊 |
| 期刊 |
|
统计研究 |
| 期刊 |
|
经济学动态 |
| 期刊 |
|
上海经济研究 |
| 期刊 |
|
城市规划 |
| 期刊 |
|
城市规划学刊 |
| 期刊 |
|
地理学报 |
| 期刊 |
|
城市发展研究 |
| 期刊 |
|
社会学研究 |
| 期刊 |
|
地理研究 |
| 期刊 |
|
地理科学 |
| 期刊 |
|
经济学季刊 |
| 期刊 |
|
经济地理 |
| 期刊 |
|
五、学术活动 (课题研究、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的数量、基本要求、考核方式)
| |||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区域经济学、区域规划与战略、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领域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增加社会调查与企业调研等田野调查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强化研究生撰写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30次以上有关国内外学术界中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的学术报告,参加若干次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讲座,在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中能够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
| |||
六、社会实践 (社会调研、挂职锻炼、工作实习等社会活动的数量、基本要求、考核方式)
| |||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调研等国情社会调研活动,积极参加挂职锻炼、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学术会议组织和接待活动,去有关部门参加工作实习。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以社会调研、挂职锻炼或工作实习等方式1-3次,进行不少于20个工作日的社会实践,并向研究生部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报告和参加单位出具的活动中表现情况的鉴定报告。
| |||
七、开题报告 | |||
第四学期必须完成开题报告。主要工作包括: 1、收集文献 广泛收集论文选题所涵盖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和综述。至少应精读中外文献各15篇(合计30篇)。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不少于五千字。 2、开题报告 填写开题报告书,说明选题的科学价值或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重点和方案,提出研究的视角、方法和初步的观点,确定写作大纲、预期研究成果和创新点。选题应该由小及大,深入浅出,切忌空疏。开题报告在第五学期开始时进行,由导师组成开题报告审核小组,开题报告通过审核后方可进行论文写作。 | |||
八、中期考核 (时间、方式、内容等基本要求)
| |||
在研究生院规定的考核内容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各类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的完成情况、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包括中期考核复核、学术活动审核和科研成果审核。 1、时间:第四学期末。 2、方式:口试和笔试结合。 3、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专业外语(翻译和评述)。 4、要求: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基础上,在上述内容范围内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考核。学生应就导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做出书面的回答,提出一定学术水平的观点和结论。 以培养小组为基本考核单位,考核结果由负责教学的副所长审核并报送研究生院备案。 经全面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选拔政治思想品德优秀、学业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提前毕业。 经全面考核较差者,如政治思想品德不良、学业成绩较差、明显缺乏科研能力者,建议予以肄业。
| |||
九、预答辩 | |||
完成论文初期报告并参加预答辩。预答辩要能够明确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明确。对论文相关主题领域研究前沿和动态有较好地梳理,并总结出研究的不足和待研究的新领域。论文内容框架相对较完善,要求资料详实,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论点明确,体现出一定的学术创新突破价值。 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进行论文的修改与完善,准备论文盲审; 未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根据研究生院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 |||
| |||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理论前沿课题或社会应用价值高的课题,独立完成论文研究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思考、研究和创新。导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对选题和课题设计提出建议,分析论证、观点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督促检查论文的按期完成。 研究生应该通过已修课程并且所修学分达到不低于上海社科院研究生部规定的总学分,并且要通过中期考核,方可开始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的写作应达到以下要求。 1、论文内容要求 选题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明确;熟悉与论文有关学术前沿与研究动态;内容反映出作者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论文是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 2、学术规范要求 论文写作应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要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如遇重大调整,应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得到指导教师书面同意后方可进行。 3、论文水平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论文观点鲜明,引用资料翔实、可靠,结构严谨,逻辑层次清晰,表达流畅。 (2)论文字数要在3万字以上。 (3)评价硕士论文水平的基本标准: a 符合合格标准的硕士论文必须: 第一,作者基本具备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第二,论文最低字数为3万字。 第三,文献综述工作内容比较扎实、表述比较准确。 第四,论文有一定资料基础,引文和注释标注大体符合学术规范。 第五,论文思路基本合理,论证较有逻辑,文字比较通顺。 b 符合良好标准的硕士论文必须: 第一,达到合格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二,作者基本具备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第三,能够有批判地借鉴并吸收现有的重要相关成果。 第四,论文选题得当,论证比较充分,资料比较丰富,表达比较准确。 c 符合优秀标准的硕士论文必须: 第一,达到良好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二,表现出作者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论文选题有新意,观点有分量,资料工作扎实,逻辑论证严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