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森 来源:上观新闻
没有收银员,结账不用排队,24小时售货……近来,无人便利店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落地或投入技术测试。其中某个品牌融资额已逾1亿元,立下未来一年开店5000个的雄心。
暂且不论,这种建设快、成本低、布点灵活的便利店,是新的创业风口还是资本噱头,不少人想追问的是:昔日里好邻居般的烟纸店记忆,是否再也回不来了?如此封闭的空间,是否也消解了不少趣味?都市人的生活,是否会滑向更深的孤独?
《解放周一》请长期关注城市问题的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海旺,一起来聊一聊。
无人化服务会是一个趋势
解放周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除了技术条件具足,只有跟当下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审美旨趣相契合,才具备可以持续走下去的理由和动力。您作为一位社会学家,怎么看待无人便利店这一新生事物?
周海旺:无人便利店现在才刚刚起步,所以注定要经历一个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但在我看来,无人化的服务,会成为未来商业、服务业中的一个主流。由此可能开启的各种可能性,只是刚刚开始。
解放周一:您为什么觉得无人化服务会成为一个主流?
周海旺:有这么几个重要的背景:
第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在达到一个顶峰后,进入一个慢慢减少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会提高。而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商业运营效率,会越来越多以自动化或是无人化的服务,取代对劳动力的雇佣。
第二,包括扫码开门、人脸识别、防盗监控、远程客服、智能收银等技术亮点的出现,都为实现扫手机进店、直接购物、拿了就走创造了条件。
第三,当下人们的诚信意识有明显提高。在无人服务场景下,如果每个人的诚信没能达到一定水平,它是很难开下去的。过去在很多传统超市里,就发生过盗窃。换了无人超市的话,没有服务员在场,偷盗风险注定无法忽视。
在上述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可以预见,今后无人超市这种服务形式会越来越多。
但是,无人超市在促使企业提高运营和服务效率之外,还能贡献什么价值呢?它能给普通民众带来什么价值?如果很少,那么它对市民而言,充其量就是一个放大版的自动售货机;对普通顾客而言,就是会在愈发寡淡的网络时代陌生人社会中,又少了一些本已不多的、与人打交道的机会。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大家都可以来思考。
会给传统社会带来冲击
解放周一:曾经有位哲学学者这样形容世界上无人售货机最发达的国家日本:满大街都是无人售货机,无论大城市、小地方都是。当这种无人售货机多了以后,与售货流程一样被程式化甚至格式化的,其实还有人脑、人的生活。当你的生活变得像公式一样,每一天都变成几个约定俗成的步骤,人潜在的意识、审美、思考方式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海旺:我也认同这种看法。
过去我们去传统的小社区里面的烟纸店、杂货铺买东西,会慢慢积累起一种含有情感的东西。比如,你会特别信赖某个报摊老板为你推荐的报纸杂志,会特别习惯于让某个老板娘为你挑瓜,哪怕是随便付个钱,也会有很多或隐或显的交流。
可后来,当我们的日常消费生活更多依托超市、便利店,自己拿东西,到门口统一结算,再到未来的无人超市,自己拿东西,自己结算,自己离开,真的是一个人情逐渐转淡的过程。这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言,我认为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
这个情况我个人认为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最大。加上现在很多年轻人,又大都喜爱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来展开与外部世界、他者之间的交流。
我最近还注意到,我们这个城市街区面貌上的一些变化。我们单位在淮海路,北面的长乐路一度有不少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小店,近来慢慢地有几家关掉了。有的即使开着,生意也非常不好。
解放周一:您怎么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周海旺:技术的更新升级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迁,对这一点,很多人早就意识到了。但其实,跟着生活方式一起被深刻改变的,还有人的行为方式、价值偏好。
现在技术工作者在研发一种3D技术,可以让人不到现场就完成试穿服装的整个过程。换了以前钟爱服饰定制的人,一定觉得这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试穿”。但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就是很接受,反而对贴身服务、对精细化的定制不那么敏感。不是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堕落”了,而是他们真的觉得“差不多”就不错啊,标准码的衣服穿穿不也蛮好?
这也就能解释长乐路那些精品小店为什么维持得如此辛苦。当它们的必要性没那么强时,存在感也会变弱。而当我们既有的消费观念、购物习惯、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受到冲击,不仅有些人的就业受到冲击,连街区面貌及围绕着它们生长出来的相关的服务体系都会受到冲击。
回过头来再看无人化服务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我们现在一直讲,要建设一个有温度的城市。那么社区就需要有一个有温度的环境。可人和人之间一旦习惯了自给、自足、自助,与他者之间的交集会变少,这个社区的冷感会不断被放大,人与人之间深入交流也会显得不那么“有所谓”了。无人化服务当然有其优点和特长,但对其多面性,对上述这些新产生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引起重视。
未来我们整个城市的街区面貌可能不断面临重塑,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要用什么新的形式来替代它,或者,会有什么新的形式冒出来替代它。
反映人类“欲望”的变化
解放周一:而您认为,会因为这些技术革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改变最多的,是年轻人。
周海旺:对。因为这些新生事物能跟他们驾轻就熟的互联网技术轻松对接,观念上也不需要任何转换。他们在儿童期可能就花了不少时间在虚拟交往上,长大以后则把更多业余时间用于虚拟平台上的交流。有的人朋友圈里朋友很多,但实际上平时交往的可能就这几个,有的可能一天当中都没怎么跟自己以外的人说过什么话。
2015年前后,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写了一本《低欲望社会》,我看其中一些特点在我们的年轻人身上也已经反映出来了。
其实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与其说是“低欲望”,不如更准确地来说,是欲望变了,是一些传统眼光下很重要的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日本年轻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低欲望”的表征有这么一些:交朋友或者结婚的愿望降低,不愿意通过贷款来买房,也不愿意有负债,赚的钱倾向于存起来,不愿意过多消费。
他们的成长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日本进入了一个经济低速增长阶段,房价由历史最高点转向暴跌,这对很多年轻人冲击很大。很多人害怕再发生这样的现象,于是省吃俭用,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
解放周一: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一个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的阶段,收入在不断提高,很多年轻人选择的是扩张型消费;在买房上,有的
周海旺:比如,今天这批年轻人,不大像自己的父辈那般愿意吃苦了,也不愿意多生养孩子,感到养孩子是一种负担; 对多子化时代的大家庭、大社区生活更是没什么向往。在这些方面,他们和日本一些年轻人已经非常相似。
又如,城市青年里愿意去冒险、去创业的越来越少。虽然现在国家层面也在提倡创业创新,但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更多人愿意给别人打工,做生活更为体面、平稳的白领。
无人便利店,会是“低欲望社会”的先兆吗?这个问题问得可能还早了点。但在我们的邻国,确实已早于我们多年,就开始大规模使用无人售货机。就在去年,为了缓解日本零售业人员短缺困扰,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要大力建设“无人商店”;希望在3年内,也就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前,将便于“无人商店”应用、推广的“电子标签”在日本零售业全面投入使用。当然,这可能也说明,当一个社会出现劳动力人口紧缺时,就会对“无人商店”这样的应用更显友好起来。
如何对抗“低欲望社会”
解放周一:日本出现的“低欲望社会”叠加力推“无人商店”现象,对我们有何启示?
周海旺:鉴于年轻人对于“无人服务”和“低欲望生存”的接受度最高,我认为,我们这个社会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以适应这些新情况的出现。
比如,政府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了解社区、了解社会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参与到社区、社会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中。让他们在对社会、社区有更多了解、更多参与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并不只活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活在一个“社会”上。
又如,我们的教育也可以做一些改进,从高中开始,开设一些围绕着社区展开的教育课程,开展一些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年轻人了解我们的社会、社区,让他们有兴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我们的社区面貌。这样,他们也会对社区、社会更有归属感。
日本目前的少子化、老龄化对其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仅人口总量减少很难逆转,未来五十年的国家发展方向、国际关系都将受到很大影响。有这样的前车之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解放周一:所以,比“无人便利店”是否走得下去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社会迅速滑向少子老龄化前,更多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社会。
还能从父辈处得到很大帮助与支持。在您看来,他们在哪些方面,也出现了跟日本青年类似的“低欲望”倾向?
周海旺:没错。不同时代的社会化确实可能是不同的。我个人感到,可能今天这批年轻人的社会化,又到了和之前二三十年很不一样的一个阶段。但无论如何,用年轻人更积极上进的生命状态,来抗衡“低欲望”总是没错的,因为只有积极上进的年轻人,才能让整个社会不断向上走。
美国学者如今也在花功夫研究他们的“Z一代”。“Z一代”专指出生于1995年以后的这代人。和过去几代人相比,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这一代人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手段、能力跟前面几代人非常不一样,思想观念受互联网影响非常大。而在我国,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的孩子,跟美国“Z一代”的成长几乎同步,在对互联网的接受度上毫无悬差。因而美国学者的这一系列设问也值得我们关注、研究。
再过20年,这批人对社会的影响将非常大。他们会不会就非常喜欢无人便利店这样的事物?或者,他们又发明出其他我们现在更想象不到的东西,来影响整个社会、国家、世界的未来走向?这一切都是未知,但我们现在就可以关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