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特色 城镇化不能千篇一律

发布者: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时间:2014-03-28浏览次数:55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不能赶农民上楼,不能照搬城镇建设模式,确保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确保农村田园风貌得到保持,确保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不被消除。

农村要像农村 别遍地搞工业

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新前

“农村不能像城市一样遍地开花搞工业项目,农村要像农村。”文化习俗不能被城市化

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前认为,一些城市在以前的实践当中,城乡一体化变成了农村大建楼房、向城市建筑看齐,失去了乡村的味道和特色。城乡一体化不能搞一样化,这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产业发展,农村不能像城市一样遍地开花搞工业项目,农村要像农村,在农林牧渔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依照当地特色、社区布局、地理条件等,尽量保证各个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不能千篇一律。特别是文化、习俗等,不能被城市化。  

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又需要让农村享受同样的社会公共服务。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统一、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流动性、文化资源的共享、交通的互通互达等方面,农村与城市要多实现连通;社区功能的逐渐完善,将吸引人才资源的积聚,实现就近转移就业,从而让农村发展更有活力。  

城乡一体化需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成都在这方面有很多尝试,并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每年都会有桃花节、梨花节等,有些地方还以茶叶闻名,这都体现了成都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域人文和产业发展的潜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周海旺  

“城乡一体化应逐渐突破地域局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西南地区可跨行政区域协作

“从过去十多年来看,城市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环境以及社会保障肯定会难以承受。”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说,把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好了,能就近吸收当地农民转移就业,可以减轻特大城市的压力。他认为,目前发展城乡一体化,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方面实现一体化,让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市民享受均衡的公共服务。

他举例说,现在农村也都建立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但与城市同类制度还有一些差距,在一体化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一部分资金,提高缴费水平,提高享受水平。此外,城乡一体化应逐渐突破地域局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2012年各个省市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周海旺举例说,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就进行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探索,而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跨行政区域协作,也是发展的方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西南地区,都可以进行探索。

成都实践 全国率先:制定农村公共设施配置标准  

成都市提出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四态合一”,在城镇规划区外,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理念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市委统筹委获悉,今年成都市将继续按照这一理念,全面推开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

“从规划方面看,农村应该保留与城市的功能性差别,不应当简单地将城市规划复制到农村。”市委统筹委规划建设处处长李忠介绍,在新农村建设中,成都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农村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体系,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产业发展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科学布局、合理分工,而不是照搬工业模式,让农业成为工业。

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作为全国第一个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成都在均衡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近十年来,成都市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对城乡中小学实施建设改造,同时加大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全市学校办学条件悬殊差异得到根本扭转,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所辖区()县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  

2012年,成都市实施了教育圈层融合战略。截至去年9月份,全市组建义务教育名校集团52个,带动125所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中西部率先: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今年2月份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成都先行先试,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创新,逐步破除了城乡户籍上的壁垒,参保范围和参保率不断扩大。此前,成都出台《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建立统账结合模式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允许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由转接。随后,《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实施,率先建立起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中西部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全覆盖。

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通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我市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均衡发展。去年116日,成都被授予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截至去年11月,全市累计投入21.3亿元建设各级各类基层文化设施,40个文化馆、图书馆已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实现了“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站(乡镇和街道的综合文化站)、一室(村和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一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00%达标全覆盖,全域成都“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实现。